新闻动态Position
你的位置:B体育app最新官方入口下载 > 新闻动态 > 39军吴信泉将军回忆:高岗说原来毛主席让林彪去朝鲜他对四野熟嘛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22 点击次数:134
高岗曾提到,彭德怀元帅是关键时刻被委以重任的。起初,毛泽东主席打算派林彪去朝鲜指挥,因为林彪对四野部队很熟悉。但林彪以要去苏联治病为由,推辞了这个任务。
战后,志愿军39军的军长吴信泉回忆起当初的“挂帅风波”,他这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
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,毛主席亲自挑选了哪些将领担任统帅?
在众多候选人中,毛主席最欣赏的是哪一位?而在这些人选中,林彪又为何引发了最多的争议?
【一:得力爱将 抱病缺席】
大家都清楚,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场重大战役,它的历史意义不言自明。
彭德怀作为全军的最高指挥官,成功领导部队赢得胜利,并在国际上树立了强大的威望。
在筹划作战初期,毛泽东心中最属意的指挥官,实际上是粟裕。
一开始,朝鲜战场的局势对“邻居”来说并不危急,根本不需要新中国出手相助。毕竟,从战争打响那一刻起,朝鲜人民军就一路高歌猛进,屡战屡胜,眼看就要大获全胜。
在美国势力的介入下,南韩方面得到了强力支持,这使得朝鲜人民军在战场上遭遇了巨大阻力,形势变得十分不利。
就在这个时候,美国军舰开进了台湾海峡。蒋介石心里乐开了花,觉得机会来了,立刻跟美国达成一致,打算依靠美国的力量打回大陆去。
原本清晰的局面,现在变得一团乱麻,周围强敌林立,咱们得提前打算,做好应对!
1950年7月7日,鉴于当时的形势,中央召开了一次关于国防的重要会议,会上提出了建立东北边防军的建议。
在和平时期,东北边防军就像一堵坚固的城墙,守护着祖国的边疆;一旦战争爆发,他们就能迅速转变为利剑,为保卫国家而战。
在会议中,多位党政军高层领导经过讨论,共同做出决定: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的司令员,并兼任政治委员。毛主席在审阅报告后,批示道:批准!
其实,在会议开始的前一天,也就是7月6日,毛主席就给粟裕发了电报,通知他7月18日来北京,准备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。
从这一点就能看出,当战事刚刚露出苗头时,毛泽东第一个想到的指挥人选,就是粟裕。
电话另一端的粟裕,此时身体已经非常虚弱。他患上了肠胃病、高血压,还有更麻烦的美尼尔氏综合症,这些大大小小的疾病让他只能躺在病床上,根本无法继续工作。
粟裕谦逊地表达了歉意:“我恐怕难以胜任,还请另选他人。”
三天后,毛主席又发来电报,嘱咐粟裕不用太赶,先把身体调养好再动身,不过最好别拖到8月10号以后。
组建边防军不是件容易事,光是把部队调过来、安排好人员就得花上一个月左右。等所有这些工作都完成了,粟裕也正好到了上任的时候。
当时,毛主席依然在为粟裕考虑,即使自己身体不好,也没有因此就忽视粟裕。
7月14日,粟裕的身体状况突然急转直下:他连左右转头都困难,吃饭时还得把饭菜排成一条直线才能进食。
粟裕的病情突然加重,他被迫赶往青岛寻求医疗救治。
三天过去后,毛主席发来电报,既询问了健康状况,也明确了接下来的工作部署:
请在8月初告诉我你的身体情况。如果病情严重,就别来北京了,好好在家休息;如果已经康复,希望你能来北京一趟。
“希望你能来北京”这句话,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对粟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。
可惜的是,到了8月初,粟裕的身体状况依然没有起色。反而因为心里总是挂念着朝鲜那边的战况,难以静下心来好好休养,结果病情反而更加严重了。
毛主席对待战士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,看到这种情况,也不忍心再勉强他。8月8日,他给粟裕写了一封信,信中说:"现在局势还算稳定,你专心养病就好,不用操心其他事,等完全康复了再说。"
在这个节骨眼上,任何人表现出退缩的行为,都容易引起别人的猜测。有人觉得粟裕是装病不肯接受任命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就在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之前,粟裕还在带病筹划攻打台湾的战役。这场战役的难度,丝毫不亚于后来在朝鲜战场上打的仗。
再说当时能不能顺利入朝还是未知数,粟裕根本不用找各种理由推脱。
粟裕在战场上拼杀多年,身体受到了严重伤害。他多次负伤,留下了难以根除的顽疾,这些伤病一直伴随着他,对他的健康造成了永久性的损害。
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,粟裕连续奋战了整整一周,未曾合眼休息。正是在这段极度紧张和疲劳的时期,他患上了美尼尔氏综合症。
在多年的打仗过程中,他两次伤到了脑袋里的神经,经常疼得受不了,最厉害的时候只能往头上泼凉水来止疼......
这些伤病,正是共产党员们最值得骄傲的荣誉象征。
由于粟裕生病无法履职,毛主席不得不另寻将领。考虑到东北战局,林彪成为最理想的选择。
【二:四野战神 得天独厚】
在解放军的高级将领里,要说谁对东北那片黑土地最熟悉,那肯定就是林彪了。
东北边防军的前身是四野的第十三兵团,后来逐渐发展壮大。作为四野的老领导,林彪在筹备阶段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,并全力支持了这支队伍的组建工作。
这和他后来被人说成“胆小怕事”的样子完全不一样。
毛主席最终决定选择林彪担任统帅,这个决定大约是在8月底做出的。
因为粟裕生病严重,无法履职,中央决定由高岗暂时负责边防军的事务。
高岗和朝鲜那边联系完,回来跟毛主席说:“朝鲜那边催着咱们赶紧派指挥官过去,想尽快商量具体安排。”
毛主席回应说:“林彪和粟裕目前都在养病,一时半会儿来不了,不过过几个月也许就能来了。”
换句话说,8月8日毛主席不得不放弃粟裕这个选择后,到了8月底,林彪就已经进入了他的考虑范围。
那时,除了林彪,彭德怀、徐向前、陈赓、刘伯承这些赫赫有名的将领也都具备承担这项任务的能力。
毛主席给高岗回信时,除了提到粟裕,首先着重指出的就是林彪。
选择林彪的理由很简单——他在打仗方面有着别人比不了的本事。
说到带兵打仗的本事,林彪绝对是顶尖的。大家都知道他这个人有不少毛病,性格上也有很多问题,不过要论起打仗来,那可真是没得说,没人能不服气。
在解放军众多杰出将领中,林彪堪称当之无愧的“战神”级人物。
抗美援朝战争是大规模军团作战,林彪在此类战役指挥上经验十分丰富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林彪在东北地区指挥作战,他手下的军队规模迅速扩大,一度达到70万之众。到了1950年1月,林彪领导的第四野战军更是扩充到了150万人,这一数字在当时显得尤为惊人。
从四野的历史发展来看,这支队伍汇聚了众多杰出人才,涌现出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将领,像刘亚楼、邓华、苏静、梁兴初等,都是其中的佼佼者,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,数不胜数。
能让这些勇猛非凡、个性鲜明的将领们由衷敬佩,恭敬地称他为“林老总”,并率领规模庞大的军队屡战屡胜,林彪的军事天赋,确实是无可争议的。
毛主席曾不止一次表示对林彪和他领导的四野部队的赞赏。
林彪打仗特别厉害,手段既凶狠又狡猾,没人能比得上他。他带领的四野部队实力非常强大,从北方一路打到南方,轻而易举就完成了任务。
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关键战役,交给林彪全权指挥,由他部署兵力、制定战略,完全是顺理成章的选择。
从实际的地理环境来看,林彪无疑是最合适的。俗话说"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",打仗也要根据地形来安排,这个道理用在军事行动上再恰当不过了。
一场战争能否打赢,究竟是老天爷帮忙还是老天爷故意作对,主要取决于军队和战场条件之间的匹配程度。
朝鲜的地理位置和东北地区差不多,气候、地形和风俗习惯也很相似。林彪在东北待了很长时间,对这些环境特点已经非常熟悉。
如果派兵支援朝鲜,林彪到那里就像回东北老家一样,根本不用花时间去适应。
打仗就是拼速度,选林彪上阵,等于抢到了快人一步的优势,打仗的效率一下子就上去了。
考虑到这两点,林彪在军事才能和外部条件上都十分合适。相比紧急上阵的彭德怀,他更有优势。
在考虑让林彪担任重要职务的问题上,毛主席曾与周总理等高层领导进行过讨论。不过,中央并没有正式向林彪传达这一意向,也没有直接发布让他担任统帅的命令。
有两个原因,首先,毛主席还在观察粟裕的病情,所以暂时没有确定他,但并没有彻底否决这个选择。
另外,林彪和粟裕都面临着相似的难题——身体不好,饱受病痛折磨。让一个连自身健康都难以维持的将领去朝鲜指挥作战,显然不是最稳妥的选择。
8月31日这天,洪学智、解方和邓华三位将领一起给林彪写了封信。他们在信里详细说明了朝鲜战场的各种安排和最新情况。林彪拿到信后,一字一句认真读完,然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。
林彪还特意找来了四野二局,这个部门专门搞技术侦察。他让二局赶紧成立一个侦察小组,为以后可能进入朝鲜打仗做准备。
他接着叮嘱道:“私下里悄悄组建,别让外人知道。”
毛主席心里对林彪有所顾虑,林彪自己也隐约察觉到了,两人对此都心知肚明,只是没有挑明。
毛主席和林彪之间曾经有过一次关于是否出兵朝鲜的讨论。这次谈话成为了林彪后来备受争议的导火索。
【三:非不为也 实不能也】
促使他从支持打仗转为反对打仗的转折点,是美军在仁川登陆这件事。
1950年9月15日,美国军队在仁川登陆。到了9月底,林彪专门找毛主席深入讨论了中国是否要出兵支援朝鲜的问题。
林彪觉得,假如美国军队真的插手,咱们新中国要对付的,可就不是南朝鲜那些杂牌军了,而是装备精良、训练有素的美国正规军。
中国刚刚经历战争,国力还没完全恢复,与美国相比军力差距明显。特别是在空军方面,我们严重不足,这对战斗非常不利。
林彪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,他认为如果轻率地发动军事行动,很可能会招来麻烦,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毛主席多次与林彪进行交流。之后,关于任命林彪的事情就再也没有提起过。
林彪在合适的时候向中央提交了健康状况的报告,请求前往苏联接受治疗。
林彪这个人性格高傲,平时就不太好打交道,容易得罪人。正好赶上他出国治病,结果引来一堆闲话,说他是因为怕打不过美国兵,所以干脆躲起来避战。
这些言论也就是随便聊聊,当不得真,仔细想想就站不住脚。
1950年10月2日晚上,毛主席在会见苏联大使的时候,特意提到:“周恩来和林彪很快就要去苏联了,他们要去和斯大林同志商量派兵的事情。”
这次行程,周恩来总理主要是为了支援朝鲜的事务,而林彪则是以治病为主要目的,毛泽东主席对此也表示完全同意。
林彪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,按照规定,他要去苏联治病,必须得到苏联最高领导层的同意,还得走完各种程序,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定的事。
换句话说,林彪的出行计划早就定好了,并且已经上报了中央,毛主席对此也是完全了解的。
对于让林彪担任重要职务这件事,尽管他是最理想的人选,但毛主席并没有直接拍板,而是先以商量的口吻征求了他的意见。
如果林彪愿意去朝鲜,那就接着商量;如果他选择继续治病,也完全可以理解,毕竟他的病情确实很严重。
害怕光线,害怕水,害怕寒冷,长期睡不着觉让精神变得很差,以前被子弹打中骨头留下的伤还在折磨人……这些病一起发作,真是让人痛苦极了。
这些都是他常年在外打仗,东奔西跑留下的老毛病。
毛主席和林彪共事多年,对他非常熟悉。林彪这个人打仗特别看重胜利,做事小心谨慎,宁愿拼死一战,也不肯接受失败。
他信心不足,从内心就不想打仗,这种说法确实有几分依据。
从林彪之前积极准备各项战斗任务的表现来看,即便中央正式任命他,他也不会临阵退缩,拒绝执行命令。这一点,毛主席心里也很有数。
当时在党政军内部,绝大多数人都反对派兵支援朝鲜,支持这个决定的人寥寥无几。
不赞成的人理由也差不多,他们认为现在应该集中精力搞经济,新中国眼下的经济实力还承担不起打仗的代价。
很多人跟林彪的想法差不多,觉得咱们跟美国在武器上的差距太大了,要是硬碰硬,恐怕会自找麻烦。
毛主席一直很重视大家的想法,他主张在军事问题上发扬民主,鼓励每个人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,拓宽思维。因此,林彪的发言并不是什么违背原则的事情。
他和许多同伴一样,都是从实际角度出发,权衡得失,期盼焕然一新的中国能够摆脱战乱,静心休养生息,以此增强国家实力。
林彪这个人本来就充满争议,因此更容易成为人们议论和加工的对象。
学习历史能让人增长智慧,我们看待过去的事情时,要秉持公平的态度,理性地分析对与错。功劳和过错不能相互抵消,做得好就是好,做得不对就是不对。
如今的中国,国力强盛,军队威武,社会安定,人民幸福!我们的国家必将蒸蒸日上,越来越兴旺发达!
《林彪在朝鲜战争开始时为何“称病不出”?——探讨毛泽东选择抗美援朝统帅的决策过程》
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最高指挥官任命的历史探究》
Powered by B体育app最新官方入口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